新加坡国家概况、投资机遇及风险分析(民银智库国别报告之十)

原标题:新加坡国家概况、投资机遇及风险分析(民银智库国别报告之十)

前言: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助力工商企业“走出去”及商业银行国际化,民生银行研究院陆续推出国别研究系列报告。本期报告概述了新加坡的基本国情、经济状况、政策环境、国际机构评级状况及近年来与我国经贸往来情况,重点分析了我国工商企业在新加坡的投资机遇及风险,以及中资银行在新加坡的发展机遇、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了对策建议(如需报告全文,请与文末联系人联系)。

一、新加坡概况

1.基本情况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出入口,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2016年新加坡总人口为560万,其中华人占75%左右。新加坡是全球领先的金融中心之一,也是众多跨国公司的所在地,社会治安状况总体良好,是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新加坡立足东盟,致力维护东盟团结与合作、推动东盟在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面向亚洲,注重发展与亚洲国家特别是中、日、韩、新加坡等重要国家的合作关系;奉行“大国平衡”,主张在亚太建立美、中、日、印战略平衡格局;突出经济外交,积极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

新加坡自然资源匮乏,主要工业原料和生活必需品依赖进口。新加坡属外贸驱动型经济,高度依赖美国、日本、欧洲和周边市场。三大产业中,服务业是新加坡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农业方面,由于新加坡属城市经济国家,因此其农产品不能自给;工业方面,制造业和建筑业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服务业方面,零售与批发贸易、饭店旅游、交通与电讯、金融服务和商业服务等均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经济状况

新加坡的经济增速放缓。由于新加坡外向型经济易受到外部需求形势放缓以及大宗商品价格降低等因素的影响,其制造业和服务业活动放缓,尽管失业率仍保持低位,但已出现通货紧缩,经济增速近年来也有所放缓。2016年新加坡经济增长2.0%,较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但这一增长水平仍低于全球平均增速,也显著低于亚洲发达经济体5.4%的平均水平。金融环境方面,由于新加坡是全球最开放经济体之一,其货币政策管理是以管理新元汇率来控制通货膨胀,目标是让中长期通货膨胀率保持稳定,而不是通过调控利率来控制通胀,因此新加坡各项利率一直保持稳定。20164月,金管局将新元名义有效汇率(NEER)区间斜率调整为零,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受此影响,新加坡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速呈现大幅上升趋势。2016M25620.9亿新元,同比增速由上年的1.5%大幅升至8.0%财政收支方面,新加坡实行谨慎的财政政策,该国宪法要求每一届政府都必须基本实现预算平衡或略有盈余。近年来,虽然新加坡政府财政支出略有增加,但财政收支仍保持稳健平衡并略有盈余。贸易及国际收支方面,经常账户顺差扩大,国际储备略有下降,2016年国际储备能够满足近7个月的进口用汇,支付能力有足够保障,并且无对外债务。

3.政策环境

发展规划方面20172月,新加坡未来经济委员会发布报告,提出七大战略勾勒出未来五至十年经济发展愿景:一是深化并扩展国际联系,二是掌握并善用精深技能,三是加强企业创新与壮大的能力,四是增强数码能力,五是打造机遇处处的蓬勃互通都市,六是发展并落实产业转型蓝图,七是携手合作促进创新与增长。报告为未来十年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为每年增长2%3%货币政策方面,尽管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纷纷通过加息使货币政策由宽松趋向正常,但201710月,新加坡金管局公布的货币政策声明指出,仍将坚持宽松的货币政策,维持NEER区间斜率为零。财政政策方面,2017财年新加坡政府预算收支预计将盈余19亿新元,占GDP0.4%。标准普尔预计,2017-2019年新加坡均会取得财政盈余,这反映了新加坡强大的财政能力。

4.国际机构评级

2017年标普、穆迪和惠誉三大评级公司对新加坡的长期主权评级分别为“AAA”、“Aaa”和“AAA”,评级展望均为稳定。世界银行发布《2017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新加坡结束蝉联10年的榜首,在190个国家及地区的排名中退居第2位。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16-201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新加坡在138个经济体中排名第2位。

5.与我国经贸往来

1990年中新建交以来,两国长期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关系2014年,两国双边服务贸易额211.57亿新元,增长21.74%,中国为新加坡第二大服务贸易伙伴。2015年,两国双边货物贸易额795.65亿美元,新加坡为中国在全球的第十大、在东盟的第三大货物贸易伙伴。两国双边货物贸易中,机电产品为最大类别,占60%;矿产品占10%左右;其次为塑料橡胶、化工品、纺织服装、玩具和家具等。

二、中资工商业企业在新加坡的投资机会及风险分析

自2007年起,中国为新加坡对外投资第一大目的国。2013年以来,新加坡成为中国第一大外资来源国、第三大外派劳务市场,2015年成为中国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目的国。同时,新加坡在中国全球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伙伴中,均排名第10名左右,其中中新货物贸易额已超过中国与英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的双边贸易额。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众多中资企业到新加坡投资,新加坡已成为中资企业“走出去”的首选目的地之一,也成为中资企业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平台。目前中资企业在新加坡投资行业主要包括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金融业、建筑业、农/林/牧/渔业、房地产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投资机遇

新加坡主要是企业融资地和总部所在。为了更加集约有效利用稀缺的国土资源,并通过海外投资租赁飞地的方式带动经济增长,新加坡设立了商业园和特殊工业园、自由贸易区以及海外工业区等特殊经济区域,以促进商业贸易发展和产业集群形成。未来,中资企业应持续重点关注以下行业:一是生物制药。该行业新加坡近年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享受政府优惠政策,吸引了世界顶尖的生物制药公司前来投资。二是物流仓储。新加坡拥有全球最繁忙的集装箱码头、服务最优质的机场,航空、海运、陆路物流及仓储业发达,是亚洲物流网的中心之一。三是电子工业。电子工业是新加坡传统产业之一,占新加坡制造业产值的1/4以上,且逐年增加。电子工业覆盖范围广,发展潜力大,一直以来都是外来投资的集中领域。四是石化工业。新加坡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和石油贸易枢纽之一,也是亚洲石油贸易定价中心,汇集了壳牌、美孚等知名化学公司及中石油、中石化等石化企业。五是精密工程业。精密工程是新加坡发展高增值制造业的关键,全球70%半导体线球形焊接器是从新加坡运往世界各地,全球10%的制冷压缩机产自新加坡。新加坡的制造和研发实力,以及亲商环境使它在亚洲精密工程领域占有领先地位。六是旅游业。新加坡环境优美、文化多样,旅游资源丰富,吸引了年均千万计的外国游客。旅游业市场巨大、产值高,是吸引外资的重要领域。七是资讯通信。新加坡政府提出“智慧国2015”发展蓝图,将资讯通讯业列为提升新加坡知识竞争力的关键行业之一,政府政策优惠,鼓励外国投资。八是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新加坡推出轨道交通建设计划,在地铁网络扩展、高速公路系统建设等加大力度。此外,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的整修、重建、搬迁等也提上议事日程,前景广阔。九是宇航业。新加坡提出“宇航业生产力合作计划”,通过征求合作计划书的方式,邀请合作团队申请拨款基金,鼓励外资进入,宇航业成为新加坡吸引外资的又一重要领域。

2.面临风险

中资企业在新加坡的投资风险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资源较为匮乏。新加坡自然资源短缺,主要工业原料和部分水、气资源均需依靠进口,因此相关企业运营受国际能源价格影响较大。二是土地可强制征用。新加坡《土地征用法》规定,凡为公共目的所需的土地,政府都可强制性征用。外资企业可以在新加坡参与土地交易,但需经过新加坡土地管理局批准,并详细了解土地交易的拍卖、招标、有价划拨和临时出租等方式以及政府征地的程序、操作流程和土地补偿标准等。三是劳动力成本趋高。由于劳动力供应不足,新加坡外籍劳务需求量大,约占新加坡劳动力的三分之一,并且受政府此前收紧外籍劳务政策影响,近几年新加坡外籍劳务人数增长速度将至可持续新低,并且劳动力成本逐年增加。四是环保准入标准高。新加坡对进口商品检疫标准和程序十分严格,对境内企业的环保标准设定也很高,触犯相关规定的惩罚力度极大。根据新加坡政府要求,企业在新加坡开展投资项目,业主需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咨询公司进行污染控制研究分析。

三、中资银行业务发展机遇及风险分析

新加坡目前共有8家中资金融机构,分别是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和浦发银行。其中,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持有特准全面银行执照。中行新加坡分行成立于1936年,迄今已有80年历史,是当地历史最为悠久的商业银行之一,其余几家国有银行的分行成立于1990年代。近年来,股份制银行逐渐开始在新加坡设立分支机构,如2014年招行新加坡分行成立,2016年浦发新加坡分行正式获得牌照。

1.政策监管环境

监管机构方面,新加坡本国的外汇管理分属三大机构。其中,金融管理局负责固定收入投资和外汇流动性管理,用于干预外汇市场和作为外汇督察机构发行货币;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负责外汇储备的长期管理;淡马锡控股利用外汇储备投资国际金融和高科技产业以获取高回报。金融监管方面,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对金融业实施全方位监管,其监管具有两项特点:一是严格监管,二是注重保护本国银行业发展和新元稳定。外汇管理方面,新加坡无外汇管制,资金可自由流人流出,企业利润汇出无限制也无特殊税费。但为保护新元,1983年以后新加坡实行新元非国际化政策,主要限制非居民持有新元的规模。融资条件方面,新加坡银行的融资成本低,因而较具备竞争力。外资企业可通过新加坡本地银行、外资银行或中资银行、各类金融机构申请融资业务,并由银行或金融机构审核批准。

2.中资银行机遇

环境机遇方面,一方面,由于新加坡面积小、人口少、资源匾乏,因此吸引外资是其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外资准入政策相当宽松,对外资企业实行无差别的国民待遇;另一方面,新加坡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第三大外汇交易中心和第二大财富管理中心,同时是亚洲美元中心市场,其金融服务业不仅成熟发达,并且竞争充分、总体有序。市场机遇方面,一方面,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新加坡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发挥其辐射东盟、熟悉东西方文化的独特优势,在筹融资中心、技术服务支持、人员培训等方面为“一带一路”提供支持,这给本地中资银行提供了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新加坡良好的国家品牌形象、高效透明的经商环境、便利的金融环境以及世界连通性既有利于中国企业对新投资合作,也有利于通过设立区域总部进军国际市场、实施跨国并购、构建全球贸易网络,开展对第三国的投资合作。

3.中资银行面临的挑战

中资银行在新加坡的业务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资银行加入本地ATM网络的限制。受本地银行ATM网络排他性等因素影响,中资银行不能加入本地ATM网络,发行的银行卡在本地他行的ATM上不能使用。根据监管要求,最高级别的外资银行牌照,能够开设的网点和离行ATM合计不能超过25家,因此中资银行发行的银行卡在新加坡ATM使用空间很窄,个人客户便利性体验和业务拓展受到极大制约。

二是人民币清算行税率问题。为鼓励和引导新加坡本地参加行开展人民币清算业务,人民币清算行不断降低业务收费标准,更无偿向本地市场提供300亿人民币日间透支额度,为新加坡人民币业务发展提供流动性支持,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为新加坡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根据新加坡金管局监管要求,新加坡人民币清算行需实行独立的财务核算,按照12%的税率缴纳公司所得税,税率与商业银行的人民币业务一致。因此,未来仍需向新加坡金管局争取免除或者降低新加坡人民币清算行的营业税收,激励人民币清算行更多投入,以进一步提升和巩固新加坡作为第二大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市场地位。

三是其他问题。中资银行在客户基础、资金成本、监管要求和人员招聘等方面与新加坡本地银行相比有一定差距,发展面临较大的瓶颈。在客户基础方面,由于本地客户基础不牢固,零售客户基础薄弱,总体发展规模有限,仍未确立在本地市场的主流银行地位;在资金成本方面,由于缺乏低成本的存款,资金来源主要依赖市场借入,资金成本特别是新元资金成本较高;在监管方面,中资银行面临的监管更加严格;在人员招聘方面,新加坡对招聘非本土员工有一定限制。同时,由于在新加坡的中资银行主要服务中新经贸往来业务,经营中需要大量熟悉中西方文化的从业人员,因此招聘符合条件员工的难度较大。

四、对策建议

随着中新之间经济金融联系的深化,未来我国政府、企业、银行在与新加坡加强经贸合作和业务往来的同时,还应特别注意相关风险的防范。

一是加强中新发展合作经验推广。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政府之间最大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而且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在这项合作中,中新双方都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可被看作是两个国家经济发展互惠共利的结果。为此,加强中新发展合作经验推广,将园区借鉴新加坡发展经济、城市建设和公共管理的一整套经验发扬光大,将成为有益于双方发展的双赢之举。

二是严守法纪,重信履约。新加坡是法治社会,各项法律法规完善,对各种违法行为均有明确、严厉的处罚。同时,新加坡公民法律意识很强,在商业领域则表现为高度重视并严格依照合同行事。因此,中资企业在与新加坡企业合作或到新加坡投资设立分支机构时,一方面,要切忌弄虚作假、谎报材料,更要杜绝贿赂等犯罪行为,需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在商务合作中需严格细致地商定合同条款,明确各项权利、义务、免责和救济措施。合同一旦签订,需按照约定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做到重合同、守信用。

三是加强环保意识,注意成本核算。新加坡素有“花园国家”的美称,这是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并下大力气加强环境保护的结果。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也一直是新加坡人民引以为傲的地方。为保护环境,新加坡政府在吸引国际直接投资时,将重点放在生物医药、高新技术、清洁能源等产业部门,并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标准和法律法规。因此,中资企业在新加坡投资前,特别是设立生产型企业之前需详细了解新加坡政府关于环境保护的各项要求,做好充分的预算安排和成本核算,并在生产活动及日常生活中严格按照规定做好环保工作。

四是充分调研,防范投资合作风险。尽管新加坡社会以华人为主,在语言、传统文化等方面与中国有许多相近之处,双方更容易沟通为两国企业开展交流合作提供了优势条件,然而,新加坡在社会和法律制度以及商业习惯等方面仍与中国有很大不同。因此,中资企业在新加坡展开投资、贸易、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过程中,需特别注意事前调差、分析、评估相关风险,始终做好风险规避和管理工作,切实保障自身利益。包括对项目或贸易客户及相关方的资信调查和评估,对评资或承包工程国家的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分析和规避,对项目本身实施的可行性分析等。

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团队

minshengyinhang

王静文 wangjingwen2@cmbc.com.cn

应习文 yingxiwen@cmbc.com.cn

任 亮 renliang1@cmbc.com.cn

孙 莹 yingyingxiaozi@126.com

张雨陶zhangyutao@cmbc.com.cn

袁雅珵 yuanyacheng@cmbc.com.cn

联系人|张雨陶(微信:DorothyZ003)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注册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