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真的毁了“电竞圈”吗|电竞世界
2021年,是电子竞技再次出圈的一年。而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粉丝、更大的流量,电竞选手身边也渐渐出现了“围堵”“跟踪”等狂热私生饭行为。
去年7月,FPX电子竞技俱乐部的刘青松选手(ID:crisp)因身体问题住院,一时谣言四起,甚至出现了粉丝围堵医院的情况。
而就在前不久,刚刚与队伍拿到S11冠军的viper选手也遭遇了差不多的情况。EDG官博呼吁粉丝停止“跟机”“接机”等不理智行为。
经历多起私生事件后,“电竞圈”和“饭圈”的矛盾可谓是再一次升级,俱乐部官博、微博热搜实时广场上时不时就能看到一场“骂战”。不少人觉得“电竞饭圈化”把目前的“电竞圈”搞得乌烟瘴气,早已不再是当初那片热土了。
“饭圈文化”为何人人喊打?
说不清楚最早的追星活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但“追星”一直是不少人获得满足感的娱乐方式。从单纯的购买唱片到集资应援,从演唱会、见面会等活动现场到机场、酒店,追星文化经过多少年的发展,早已从个人行为升级为集体行为。“追星”不再是个人爱好,而是进化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打投、控瓶、集资、接机,如今的“饭圈”更像一个有着严格的纪律、组织甚至财政制度的民间组织。
粉丝经济能给市场带来巨大红利,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利于正能量的传播与娱乐行业发展。但同时,若组织缺少监管,就会滋生乱象。部分人利用所谓的“饭圈地位”误导青少年,向其灌输不正确的思想观念,致使“新人”对崇拜的偶像艺人近乎膜拜,从而做出一些疯狂举动。一旦遇到对自己偶像不好的言论,就立刻采取网络暴力式的攻击。甚至有的偶像因为长得好看就可以在粉丝的支持下保留一塌糊涂的业务能力。
在长时间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饭圈”逐渐成为了互撕谩骂、拉踩引战、挑动对立、侮辱诽谤、造谣攻击、恶意营销等恶劣行为的代名词。在近年来娱乐圈发生的一系列恶劣事件的影响下,与“饭圈”沾边的行为都被各路网友排斥,电竞圈也不例外。
“电竞饭圈化”已是必然的趋势
2000年左右,电子竞技进入中国,那个时候的电脑和网络都不如现在的普及程度,电竞还是个非常小众的圈子。2015年左右至今,电竞的发展速度仿佛上了快车道,在国家政策支持,用户群体不断扩大的基础上,资本和流量争先涌入,那些老电竞粉们终于也渐渐因为共同爱好形成了一个人数不少的群体,电竞不再是一小部分人的狂欢。
“电子竞技,菜是原罪。”“打得好就夸,打得不好就骂。”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是老电竞粉多年以来坚持的原则,赛场上的表现是他们评判一名选手的唯一标准,因此,也并不会在意选手的外貌以及私生活。
如果在当时看来,这两个圈子似乎并不会有任何交集,从受众性别比例以及圈子风格来看就有着非常大的差异。但随着电子竞技越来越出圈,二者开始互相碰撞,争吵,融合。
2018年,RNG获得了国内外多个大小比赛的冠军,一时风光无限,同年,IG拿下LPL第一个S赛冠军,中国赛区不断夺冠让电竞再一次破圈,自然就吸引到了电竞圈以外的目光,其中也包括,“没玩过游戏,看不懂比赛,只关注选手外貌或性格的云玩家”。同时,努力“给偶像争取资源”的饭圈心态也使团体电子竞技的项目的选手陷入分裂的舆论环境。似乎从这个时候开始,电竞圈子内老粉丝和新粉丝骂战不断,“电竞饭圈化”不断被拿出来讨论,是与其割裂,还是接纳融合?时间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
饭圈化是必然的,因为饭圈带来的流量经济能够产生巨大的利益。近年来,电竞走入大众视野,越来越受到主流认可,越来越多的赞助商入局电竞,行业内各产业链收入上涨——当然这一切离不开为国家争取荣誉的选手们,但饭圈带来的宣传及流量,以及带有饭圈特征的“打榜”“周边”“支持代言”等行为都在其中起了不小的作用。因此,从经济收益的角度,“电竞饭圈化”对于电竞行业有利,且仍会被资本进一步推动。
2020年开始,国家开始定期启动“清朗行动”,饭圈乱象略有缓和。而随着电竞圈不断扩张,与其他圈子的“矛盾感”也渐渐消失。现在我们再去关注俱乐部的官博,就会发现选手“营业”的活动变得越来越多,在本人允许的情况下,也会发布一些选手的日常生活。
“扬弃”
虽然“饭圈乱象”在整治下慢慢变好,“跟踪”“围堵”等侵犯选手个人隐私的极端化行为还是时有发生,这需要俱乐部与观众共同约束及自我约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维持“电竞圈”与“饭圈”共生平衡,从而推动行业继续创造利益并健康发展的最佳办法,这需要从业者及粉丝们的共同努力。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探讨了群体心理学。大意为,人在群体中是冲动多变、偏执专横的,人会借群体之名散发自己的戾气。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自己参与的“江湖”中不断发生争吵甚至谩骂侮辱,并不是某一个圈子的特例,而是一个群体形成后不可避免的现象。因此,不要试图将矛盾升级,引发更大的骂战,要在吸纳优点的同时摒弃不良行为,在认可群体智慧的同时坚持个人思考,我相信,电子竞技这片热土,一定会越来越深厚。